English

地区发展要因地制宜

2000-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总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东、中、西部的不同层次和梯度。在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中,这三个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同层次的梯度都面临着结构调整、提升或合理布局结构的问题,也包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必须提升产业层次。大家知道,东部经济的起飞是在短缺的背景下展开的。短缺经济意味着发展空间很大,挣钱的机会很多,通过填平补差就可以获得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给我们以新的特点:一是基本上告别短缺,步入过剩,二是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过剩意味着不提升产业结构就很难有新的市场,而知识经济不仅意味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的出现,而且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提升产业层次,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空间,打开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开辟出新的市场——因为人们总是有消费欲望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不断提升的。在美国和日本的比较中,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好,并率先迎来了知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或者新经济,无非是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此点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在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挑战中,东部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地应当走在前边。当然,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对于东部更多的民营企业而言,则是在二次创业中怎样用新经济所提供的一系列的新技术,去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

就发展而言,目前最具迎接东部产业转移基础的应当是中部。这主要是中部的交通,自然条件,人员素质,特别是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相关训练,以及必要的市场容量。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的建设,中部在上述各个方面,不仅已经具备了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而且在中部的一些地区完全有能力迎接更为先进的产业。国内不少大型企业,纷纷在中部投资建厂,就证明了上述的判断。

区域经济学讲产业的梯度转移,东部一些淘汰的产业,可能在中西部还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对于西部来说,不仅有一个如何挑选和迎接东部的产业转移的问题,而且从总体上有一个如何设置自己的产业结构布局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是西部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西部产业结构的战略思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应当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业结构,而不是拔苗助长、过度膨胀的产业结构。这里所讲的合适的产业结构,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有条件的,是因国而异、因地区而异的动态的产业结构。

西部产业结构布局中应当坚持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比较优势原则,即最大可能地把自己最优秀和最擅长的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这是市场经济所以高效的关键所在。西部一些省份或地区在这一方面做得是相当不错,如内蒙古的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云南的旅游、绿色产业,以及新疆与本地的天然资源结合的产业等。相反,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要在短时间内建成像东部那样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则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历史上形成的西部在全国经济布局中,提供原材料和粗加工的格局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西部除了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之外,就是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愈是稀缺的,就愈有价值,价格愈昂贵。西部资本稀缺,所以西部的资本昂贵而劳动力便宜,用便宜的要素才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我们所以要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还在于有竞争力的技术通常是“因地制宜”的技术,是适当的技术,即对于西部而言,并非技术越高越好,而是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人员素质,适合自己的管理水平,适合自己的成本优势,以及市场状况等等。况且,中国的农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讲不仅“便宜”,而且可以解决农民问题。

在西部产业结构的选择和构架上,还应当遵循“后发优势”的原则。这里所讲的后发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节约风险成本和创新成本,虽然我们没有吃第一口苹果,但是我们可以接着吃第二、第三口苹果。后发优势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汲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例如,一开始就把防止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开始就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避免低层次的过度竞争。再如,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都可以利用。最后,还应像东部发达地区那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重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因为只有在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之下,才会有经济结构的科学和合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